您当前位置:首页>信息公开>详情

本会成立15周年表彰大会专家发言: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及

发布日期:2012-03-19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及


北京林业碳汇的发展


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主任 王小平
一、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一)森林的多重生态功能


众所周知,森林具有多方面净化空气的功能。首先它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具统计,一亩森林平均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48千克氧气;其次, 森林能过滤和吸收有害气体,降低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一亩森林一个月仅吸收二氧化硫有毒气体一项就可达到4千克;再次, 森林能阻挡、过滤和吸附空气中的粉尘,一亩森林一年可以吸收粉尘的数量可以达到2万~6万千克,同时还能固定地面上的尘土和沙石,有效防止沙尘天气的发生;另外树木可以分泌挥发性物质, 有效杀灭和抑制细菌,仅一亩松柏林两昼夜就能分泌2千克杀菌素,可有效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


森林在调节区域气候方面的功能也十分显著。大量研究表明绿化区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高温持续时间都低于未绿化区。当太阳辐射热到达叶面时,约有20%的辐射被叶面反射到大气中,70%左右太阳辐射被绿叶吸收,透过叶面的辐射能一般为10%左右,这样到达林冠下面的光照强度大大减弱。所以,绿化区总辐射比非绿化区少88%~94%,到达林地的辐射仅为6%~12%,这就是绿化区比未绿化区夏日凉爽的主要原因。另外,林木的蒸腾作用也可使大气降温。这些对调节城乡气候、构建交通慢行绿廊、缓解热岛效益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除此之外,森林还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降低噪音、保护农田、休闲游憩等多重生态效益。


(二)森林绿地是治理PM2.5的重要手段


近几个月以来,细颗粒物(PM2.5)监测及改善首都空气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市PM2.5年均浓度约为70微克/立方米左右,超出即将出台的新国标限制值(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近一倍;即使在人为活动影响很小的密云水库区域,其PM2.5年均浓度也在45-50微克/立方米之间。因此,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明确要求相关部门把PM2.5大气治理作为首要实事来抓。


城市园林绿化具有显著的滞尘作用,是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有效手段。其调控机理主要如下:绿色植物枝叶庞大有效增加了下垫面粗糙度,枝叶在空气中的运动可降低风速,增加了颗粒物沉降和与颗粒物碰撞机率;蒸腾作用导致叶表面和树冠周围保持较大湿度,叶表面水分子和醛类等极性分子可与颗粒物中极性物质发生作用吸附较多的颗粒物;植物叶、花、果实表面分布密集的绒毛有利于粗颗粒物的滞留;植物冠层产生大量的空气负离子能够捕捉PM2.5等小粒微尘,使其凝聚沉淀;植物叶片还可吸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降低这些化合物转化成PM2.5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绿化覆盖率每增加10%,可使空气中PM10的含量降低3%左右,使总悬浮颗粒物(TSP)下降15-20%;当绿化覆盖率达40%时,总悬浮颗粒物下降60-80%;据测定每公顷绿地平均年滞留粉尘1.518吨,北京规划市区绿地年滞尘量51879.62吨。


(三)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等人为因素,近100年来全球地表温度平均升高了0.74℃。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大约1.4~5.8℃,如此巨大的气温变化将对全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在平衡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IPCC 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共贮存了约2.48 万亿吨碳,其中1.15 万亿吨碳贮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 立方米,平均约吸收1.83 吨二氧化碳,放出1.62 吨氧气。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气候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业碳汇也被认为是当前和今后30-50年内,较之工业减排和碳封存,更为经济、现实和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


随着国际气候谈判进程的推进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哥本哈根协议》、《坎昆协议》和《德班协议》等一系列法案的签订,各缔约方对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都给予了充分的认可与肯定,林业碳汇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二、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情况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发展林业碳汇作为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纳入到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规划框架体系当中,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林业碳汇发展政策,并进行了全方位的成功实践,在促进本国林业生态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早在2007年,国务院就率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并将林业作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之一纳入其中。2009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指出:“要建设现代林业,发展林业碳汇”。同年6月,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在首届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且是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世界做出:“中国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本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庄严承诺,进一步表明了我国在发展林业碳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信心与决心。随后,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11月和2011年12月先后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和《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行动要点》,提出了中国林业碳汇的主要发展目标以及减缓、适应和能力建设领域的主要行动,对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通过不断开展造林绿化、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工作,我国森林碳汇能力逐步提升。据统计,1980-2005年间,中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造林、森林管理和减少毁林等林业措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增汇51.1亿吨,2005年全国森林的碳汇量相当于吸收抵减了当年工业碳排放的8%。目前,我国在林业碳汇管理机构建设、碳汇试点项目开展、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碳汇能力计量监测网络建设、碳汇公益基金发展、碳汇理念宣传推动方面等也都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了积极贡献,有效提升了中国林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争取了话语权。


三、北京林业碳汇工作进展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负有特殊使命,对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北京市高度重视林业碳汇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林业碳汇专门管理机构“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走在了我国各省市的前列。


北京市林业碳汇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等领导同志都率先参与林业碳汇行动,积极推进北京市林业碳汇的发展。在政策保障方面,北京市于2010年6月发布的《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中明确指出“到2012年,北京市森林的碳储量要比2010年增加23万吨”的发展目标;《绿色北京行动计划》中提出“研究碳汇生产、计量、交易等相关标准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市民通过认养树木、购买碳汇等多种方式主动承担更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义务”的要求;2011年3月29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编制发布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计划包含了减缓行动、适应行动、公众教育、管理机制、技术体系五个部分,对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的节能减排与固碳增汇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2011年4月2日北京市政府颁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提出“到2015年,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林木绿化率达到57%,森林碳储量增加100万吨”的发展目标。


目前我市林业碳汇工作扎实推进,森林资源总量显著增加,截至到2010年底,全市的林地(绿地)总面积已达104.61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53%,森林覆盖率达到37%,森林资源总碳储量达到1.14亿吨,森林资源年固定二氧化碳量达到992万吨,释放氧气量达到724万吨;初步完成了全市碳汇营造林、计量监测、核查认证以及碳汇交易等技术标准与管理规则的制定;搭建了覆盖全市不同林地绿地类型的碳汇能力计量监测网络体系;开展了十余项林业碳汇研究与工程示范类项目,形成不同林地绿地类型的增汇技术模式10余套;以“政府搭台,宣传引导,社会参与,自觉自愿”为原则,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林业碳汇宣传活动,累计受众达上亿人次;于2008年成立了北京碳汇基金,截止到2011年底,基金共收到在京机关、学校、企业和个人等以购买碳汇车贴、捐资营造林、实现“零排放”会议等形式的碳补偿资金327万余元,累计参与人数达5300余人次,参与人数居全国之首。


四、下一步的工作


(一)评估园林绿化工程的碳汇效益


据测算预估,平原造林工程实施后,新增森林将每年多吸收固定二氧化碳120万吨,而我市的低质低效林和中幼龄林经过健康经营后平均每公顷将多吸收固定二氧化碳5.5吨。因此,结合平原造林和山区森林健康及近自然森林经营工程的实施,开发我市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相关的方法学,加强林业碳汇管理,提供碳汇技术服务,全面开展工程项目碳汇能力的计量监测工作,积极推进区域碳汇交易健康发展。


(二)培育区域林业碳汇交易市场


作为全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目前我市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工作方案,林业碳汇是其中项目级工作的主要领域。因此,结合全市平原造林工程和山区森林健康经营等工程,有针对性地包装林业碳汇项目,开展项目碳信用核证,开发碳汇交易电子管理平台,促进项目挂牌交易,推进北京碳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具有北京特色的碳汇交易模式,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探索新途径。


(三)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壮大北京碳汇基金


与市发改委《北京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相关活动相结合,综合利用各类媒介,多平台、多渠道、多手段地针对不同的受众对象开展宣传活动;与我市碳交易试点相关管理政策实施相结合,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北京园林绿化建设,鼓励在京国有大中型企业参与北京碳汇基金;进一步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北京绿化基金会和其他机构合作,倡导森林文化,推动企业、机关、学校及社会团体转变观念,形成一批碳中和先进单位,打造全民参与林业碳汇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完善并发布林业碳汇相关技术规程


完善《北京市林地绿地碳汇能力计量监测技术指南》和《北京地区林业碳汇项目核查认证技术指南》,制定并发布相应的技术规程。研究制定北京市林业碳汇项目交易管理办法和注册登记管理平台,与多家机构合作协同推进区域碳汇交易市场发展。


(五)顺利运行北京林地绿地碳汇能力计量监测体系


对碳通量站点和固定样地监测点以及城区典型样木开展常规性的设备运行维护、管护和调查工作,对全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与报告宣传。对城市低碳小区的减排增汇建设途径开展调研及建设示范工作。完善全市计量监测体系,为推进碳汇林业发展提供可靠数据。


(六)建立林业碳汇综合管理体系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推动林业碳汇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制定北京市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核查认证机构资质管理办法,进行相关资质管理;建立园林绿化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团队,培养林业碳汇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统一技术标准,建立碳汇项目操作管理及实施程序,注册登记林业碳汇项目信息,规范管理园林绿化行业碳信用生产及交易的全过程,确保其符合“可计量、可报告、可核查”的三可标准。


(七)加强生态建设,增加环境容量


进一步推进三大生态屏障建设,用5年时间在平原地区增加林地100万亩;到2015年完成矿山生态恢复5.5万亩、宜林荒山绿化40万亩、低效林改造和中幼林抚育450万亩、立体绿化100万平方米等工程任务。同时,在分析北京PM2.5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植物种类差异、植物配置方式、绿化带结构、园林绿化规模、园林绿化带区域规划对治理PM2.5污染的效果,筛选出治理效果好的植物种类和优化模式,提出治理PM2.5污染的综合绿化技术措施,并在全市及津冀地区广为推广,减少扬尘污染,扩大环境容量,改善首都生态环境。